历史上,对于叛变者的称呼常常使用“变节”二字。在中国,读书人一直非常看重“气节”,一生忠诚于某位君主。关羽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。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种忠诚有些“愚忠”,但实际上,只要顺应了时代的变化,是否还能称之为“愚”呢?
历史上,变节者的例子不少,他们的动机各不相同。有些是为了名利,有些是为了自身的利益,甚至有些是因为被逼无奈。最终,他们放弃了原本的信念,甚至站到了对立面,这成了他们一生的“污点”,永远无法抹去。
张国焘是一位较早投身革命的“革命家”。然而,后来他的个人情绪占了上风,无法顾全大局,在长征途中产生了叛变的念头。最初,他在卓木堡分裂了中央政府,接着在1938年,他竟然趁黄帝陵祭祀之机叛逃了。
至于他晚年的潦倒生活,反映了变节者的命运往往不好。以清朝亡国后投降的那些人举例,他们得到的官职虽然表面上看似有些许权力,实际上能够得到重用的又有多少呢?张国焘的晚年也没有过得太好。他跑到台湾,想以国民党六界委员的身份自居,但没受到任何重视,甚至连房子都被征用。愤而离开台湾后,他先去了香港,最终定居加拿大。
张国焘在加拿大的生活如何呢?有人说他最终死于严寒,另一些人则说他晚年靠出卖文字为生。可能人们对变节者的看法总是觉得他们不配有好的结局。不过,张国焘的境遇并不至于那么惨,但也没有特别好。他有三个儿子,刚到加拿大时,大儿子和三儿子在加拿大工作,而二儿子则在美国。查阅资料时,有人提到张国焘从1968年开始领取加拿大政府的养老金,也有消息称,现任总统的父亲曾与他有过接触。他的晚年虽然不富贵,但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有的。
展开全文
不过,也有资料提到,当张国焘去世时,他的妻子向台湾申请了丧葬费才得以安葬他。而他最初的墓地,并不是由他的妻子所立,而是由一位牧师为他设立的。
如果是普通人,拿着养老金,周围有家人陪伴,生活幸福感应该也不会太差。但是对于张国焘来说,这样的晚年生活差距实在太大了,或许也正因如此,他才愤然离开。
张国焘叛逃前的地位如何?早在1928年,他就当选为中央委员,后来与瞿秋白一起担任共产国际代表。回国后,他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。张国焘也是一位有文化的人,他1916年进入北大理工预科,三年后进入本科,然而后来他放弃了学业,投身于革命事业。
他叛逃后,曾一度受到较高的待遇。首先,解决了他的住房问题,给了他一栋小洋房;其次,他的个人安全得到了保障,武昌的警察局专门负责保护他。这些待遇似乎表明,他受到了重视,然而,这种待遇背后其实也有目的。
军统当时试图利用他,拉拢更多的变节者,但像张国焘这样的人,他更注重的是个人利益,而非革命的理想。很快,他的利用价值就消失了,军统也不想继续养闲人,直接骂他一通后,将他搁置一旁。
此后的张国焘境况急转直下。通过校友关系,他又去了中统,但依旧没有受到重视。后来,在同乡的介绍下,他准备回到家乡任职。然而,当时江西的省主席是刘湘的部下,而刘湘在四川遭遇了红四军的惨败。因此,张国焘再次受到冷嘲热讽,这让他愤怒不已,最终他选择了去上海。
在上海,张国焘以文字为生,创办了周刊,还在为他所讨厌的国民党增添声势。但很快他意识到形势发生了变化,立刻决定逃往台湾。令人遗憾的是,在这十年中,国民党对待他的态度并没有如他所期待的那般热烈,反而是将他辛苦争取到的房子征用了,根本不把他当回事。
在加拿大的这段日子,回想起过去的种种,张国焘是否曾后悔当初的选择呢?或许,他当时并未看到胜利的真正方向,内心更多地是考虑个人的利益。最终,他动摇了,放弃了最初的理想,选择了变节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